• 楼承板
  • 铝幕墙
  • 止水带
  • 泡沫板
  • 吸音板材料

青海省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工程建设纪实

   日期:2023-11-21     浏览:230     评论:0    
核心提示:绿进沙退 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绿进沙退 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牢记“国之大者”,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治沙方针,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统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科学高效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改善生态、惠及民生,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发展空间稳定拓展,绿色屏障更加牢固。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以时间节点为坐标,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十三五”以来,青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2.67万公顷(1240万亩),重点沙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科学防沙治沙
从曾经风沙肆虐到如今绿意盈盈,在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沙珠玉治沙成为青海防沙治沙史上极不平凡的注脚。初冬时节,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境内的青海省治沙试验林场,高大的固定沙丘上跃动的绿色,是生态之色,也是希望之绿。
治沙还林,是治沙站儿女与自然的对峙,更是人心和岁月的较量。现任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家庭就是三代治沙的典型。爷爷赵文轩是沙珠玉第一代治沙人,父亲赵士学和赵雪彬都相继接过父辈的治沙“接力棒”。当荒漠变成绿洲,凝聚着几代治沙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试验区森林资源逐年扩大,沙化面积逐步缩小,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同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再到海南州贵南县境内,黄沙头是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前沿。1996年以来,贵南县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富民”发展战略,在以黄沙头为主的木格滩周边沙区,建成了长达300多公里的“沙漠绿色长城”。如今,县域内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前的2.6%提高至19.24%,贵南县也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决扛起防沙治沙责任,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青海省实施方案(2021-2030年)》《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青海片区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统筹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封禁保护并举,积极推进沙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巩固都兰县、贵南县、格尔木市、共和县和海晏县5个县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加快推进海南州防沙治沙示范州创建工作。并全面加强1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能力体系建设和成效监测评估及日常巡护监管。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境内,是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核心攻坚区。近年来,乌兰县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开辟了柴达木盆地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综合治理模式的先河,显著提高了荒漠化防治与造林成效,使泉水湾、下湾、阿义哈等地区的万顷重度沙丘变成郁郁林地。
而今从高空俯瞰,横跨72万平方公里的江源大地上,沙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绿色版图持续扩大,绿色生态屏障愈加牢固。
固牢绿色屏障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的克土沙区,距离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直线不到3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批准实施以来,为克土沙区的治理带来了希望。如今,再放眼望去,克土沙区已从荒凉之地变为沙漠绿洲,满眼皆是茂密植被。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克土沙区的治理路径,是在高寒沙区走出的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路子。尤其是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项目的实施,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探索出了工程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成功路子,有效缩短了治沙时限,减少了治沙投入,取得了突出的治沙成效。
1978年,为解决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开启了我国大规模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先河,青海省“三北”工程建设也自此开启。
青海是全国第四大沙区和“三北”工程重点省区,4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工程区各族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工程建设任务,六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省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加大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力度,并全面建成1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保护面积达58.27万公顷(874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2.12万公顷(31.8万亩),沙化程度指数从3.17下降到2.94,工程区内荒漠化趋势得到整体遏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989年,省会西宁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启动实施青海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34年岁月更迭中,相继实施了南北山绿化一、二、三、四期工程和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4.35万公顷(65.3万亩)。如今,西宁南北山绿满山头,与山下的河、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美卷。
海东市是青海东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自2013年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以来,共计完成造林1.21万公顷(18.14万亩),累计投资6.3亿元。目前,海东市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率均有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好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正在逐步提升。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地处黄河岸畔,保护好生态环境、守护黄河安澜责任重大。近年来,尖扎县突出造林与造景并举、绿化与美化同行原则,集全县之力在县城周边大面积营造人工林,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00万余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而且在造林地后期管护工作中,真正把封山禁牧落到实处,做到一造就管,一造就封,封禁成林。
好生态更惠民
海南州在积极构建水、风、光、储、热“五位一体”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中,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共和县境内的塔拉滩、切吉滩荒漠化土地,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土地沙化治理修复效果显著,整体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根据已建成三年的光伏子阵区监测数据显示,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
在生态保护的维度中看光伏产业发展,一块块深蓝色发电板不仅生出经济效益,也为防沙治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光伏板林立的地方,保护与发展实现辩证统一,防沙治沙、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生态工程带动产业富民,青海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光伏+治沙”发展模式,推动清洁能源与防沙治沙融合发展。海西州光伏新能源基地总装机量达1327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海南州在共和县塔拉摊建成目前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园区,治理园区及周边沙化土地2.78万公顷(41.75万亩),并发展“牧光互促”生态畜牧业,科普教育、观光体验等旅游新业态,积极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目前,海南州在光伏园区内建成10个光伏生态牧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青海积极打造“柴达木”枸杞品牌体系,完善“林+果+药”“林+草+牧”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草种苗、中藏药材、藏茶、草产业等支柱产业,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带动79万名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2530元,其中脱贫人口4.7万人、人均增收3110元。
而且,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通过苗木培育、整地、造林、管护、运输,以及水利建设和道路建设等生产环节,直接为周边群众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群众劳动收入,生态旅游业和相应产业兴起,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新的创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作为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青海将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结合省情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积极稳妥、聚焦聚力”的工作原则,以“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全力打好新时代青海“三北”工程攻坚战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青海片区阻击战,为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作出新贡献。
 
打赏
 
更多>同类头条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