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丨论建筑 2022:建筑类科学研究
日期:2023-08-31
作者:创作者中心
浏览:
1585
评论:0
核心提示: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Village and Town Communities李世芬,李竞秋*,范熙晅,刘代云LI Shifen, LI Jingqiu*, FAN X...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Village and Town Communities
LI Shifen, LI Jingqiu*, FAN Xixuan, LIU Daiyun
摘要: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评价村镇社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选取地理区位、社会与经济、自然与生态和人居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经济区位等39个二级指标,构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HHP软件计算权重,得到评价模型公式及潜力等级划分方法,并基于对肇源县9个村镇社区的调研与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系统化、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村镇社区,发展潜力,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镇社区作为居住生活、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利益共同、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社会复合单元,在和谐社会建设全方位开展的今天,推动村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村镇社区发展潜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同村镇由于所处的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态等特点差异而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因此乡村振兴需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分类推进”,其中认清村镇社区发展的内外资源环境特征,研究其空间要素的量化指标阈值、空间关系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建构村镇社区发展的潜力因子和指标体系,可以合理判断乡村发展潜力,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综上,关于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方向的研究多为分类推进,研究方法多样,以层次分析和德尔菲法最为常见,且目前研究的评价模型均具有一定适用条件和地域性,注重特殊案例分析,不具备普适性。虽然国内关于村镇社区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加,但对于不同地域乡村发展格局、机制、潜力的系统化研究还相对薄弱,定性、定量结合研究存在不足。鉴于此,开展村镇社区发展潜力因子和指标体系研究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
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国家政策导向下,该评价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科学内涵,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希望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指导和规范村镇社区的发展、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
(2)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原则。该指标体系是适用于全国的村镇社区,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应具有可反映地域差异的指标。
(3)通过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研对象)、数理分析(统计调研结果,确定指标权重)、专家评分(高校资深教授、专业领域专家深度访谈、咨询和讨论)和实践验证(校内专家组评估、调整战略研讨等)4者互证的原则,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理论研究与指标选取。在具体指标选取上,广泛借鉴特色小镇[13,21]、城市发展潜力[22-23]、乡村人居环境评价[24-25]、乡村宜居评价[26]等有关评价方法,综合“美丽乡村”“宜居乡村”“乡村人居环境”“乡村评价”等相关政策及文件资料结论,同时对前人提出的评价指标选取理由进行了研究和评判,对其中多项指标进行了补充和深化改造,构建新的指标体系。
根据对文献的研究,从经济产业、社会人文、自然生态、人居环境、设施区位5个类别层面对乡村评价指标进行归纳与总结(表1),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以社会人文为例对于三级指标进行展示(表2)。
专家讨论与指标优化。本研究同时采用频数分析法与专家讨论法对各评价指标的频数进行统计与分析,频数越大,指标越重要。并结合查阅文献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通过实地调研及走访专家进行咨询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
通过调整和优化,最终确定包括地理区位、社会与经济、自然与生态、居住环境等4个维度。即由4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和39个二级指标(指标层),共同构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在二级指标中,既有只能描述特征的定性指标,也有可以量化测度的定量指标。通过建立科学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规范化,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和算法模型。
基于前期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确定“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权重,课题组先后选取全国各省份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相关从业人员、村镇干部等200名专家对课题组制作的调研问卷进行打分。
调查问卷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形式设计,这种方法是在同一个层次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衡量尺度划分为9个等级,其中9、7、5、3、1的数值分别对应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同样重要,8、6、4、2表示重要程度介于相邻的两个等级之间。专家只需标识对这项两两比较的判断数据。
根据层次分析法步骤,建立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后,将依次进行构造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等步骤。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赘述,详细步骤和过程参见相关文献[19-20]层次分析法相关内容。按照步骤和流程,并利用YAHHP软件进行处理后,可得到准则层以及方案层的一致性检验情况(CR<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在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后,通过从上到下的逐层计算,可得出相邻两层中下层对上层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并通过YAHHP构建的村镇空间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总排序,得出各指标权重值(表3)。
在39个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中,共有13个定性指标,26个定量指标,并通过国家规范、相关研究、专家讨论等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打分阈值的划分。
如自然灾害隐患的阈值指标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规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规定的地质灾害分区标准,该规定自2006年实施,各地区可能已经完成了相关评价。规范根据灾种及其发生程度将地质灾害隐患划分成了4个等级,分别是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灾种则主要包括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塌陷、地裂缝4项,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且在不同等级中对灾害发生的程度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27]。除此之外,研究还参考了一些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28-30],分析了他们所采用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为该项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经验(表4)。
生态环境状况的阈值是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31]中EI=0.25×生物丰度指数+ 0.2×植被覆盖指数+ 0.2×水网密度指数+ 0.2×土地退化指数+ 0.15×环境质量指数确定(表5)。
教育类设施的衡量标准及阈值是根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CECS 354:2013)[32]中特大型0.81.0m²/人~1.1m²/人、大型0.61.0m²/人~1.0m²/人、中型0.51.0m²/人~0.8m²/人、小型0.41.0m²/人~0.6m²/人的标准确定(表6)。
采用多因子加权叠加方法,通过公式 (1)将各因子对村镇社区发展潜力的综合影响转换为评价单元的总分值,据此划分潜力级别。其综合得分为单项要素得分与权重乘积,即:
式1中, S为总分,W 为项指标因子j的权重, P为各项指标因子的分值。
最终根据得分将村镇发展潜力等级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高潜力发展型(7~10分),中潜力约束型(5~7分),低潜力衰退型(1~5分)。其中,中潜力约束型根据4个一级指标的得分比对情况可细分为生态发展约束型、经济发展约束型、居住环境发展约束型。后期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发展策略。
本研究随机抽取课题研究示范点典型样本展开分析。为了验证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全面性、普适性,选取包括国家级产业特色村(西浩得村)、国家森林乡村(头台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庙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东义顺村)及普通村落进行调研、打分。本研究样本为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下属的古龙村、头台村、新站社区等9处村镇社区(图2),涵盖肇源主要地形地貌特点[33]。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及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调研对这9个村镇社区进行评价,得出各个村镇社区的发展潜力综合分值。得分在7分以上的高潜力发展型为新肇社区、古龙村和大庙村。这3个村落分别为社区、镇中心村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余村镇社区均为中潜力约束性。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在地域层面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基于此,对其他地区的研究也验证了其可行性。
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与数理统计、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指标进行选取、优化和确定,并以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
(1)分层次确定指标体系。形成地理区位、社会与经济、自然与生态和人居环境4个准则层,进而确定39个评价指标,分别为:经济区位、距离城镇中心距离、距对外联系主路距离、距最近交通枢纽距离、出入口数量、对外联系道路等级、农业现代化程度、人均耕地面积、人均GDP、人口规模、人口空心化率、人口老龄化率、参加合作社村民比例、建成历史年代、民俗文化等级、历史特色、乡村名誉称号、近5年获得扶持政策等级、气候带、生态环境状况、自然灾害隐患、基本防灾减灾设施、房屋建筑质量、村落核密度、房屋闲置率、广场、绿化景观人均面积、内部路网密、教育设施、养老设施、医疗卫生配置、文化体育设施、商业设施、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道路硬化程度、供电设施、互联网普及率。
(2)建立了村镇社区发展潜力的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并以黑龙江大庆市肇源县的9处村镇社区为例,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其中新肇社区、古龙村和大庙村发展潜力较高,其余村镇社区发展潜力有待提高。
本研究希望通过建立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与方法体系,将我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发展模式多样的村镇进行系统化、智能化的分类分级评价。通过数据分析评估,确定每个村镇社区的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乡村发展阶段、等级,发现其发展演化机制,量化分析可以规避以往定性分析的不确定性,科学化制定发展策略。
课题组完成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后,并据此形成的软件平台具有若干优势,如定性定量结合更为科学,多方协同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和应用可能性,数据输入与评价可以通过线上进行以弥补疫情原因造成的实地调研不足问题,还可以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村镇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复杂的过程,随着国家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和村镇社区自身发展的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改进、完善,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引用格式:李世芬,李竞秋,范熙晅,刘代云.村镇社区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世界建筑,2022(09):80-85.
来源:世界建筑
主页: 饕餮小妖怪 阅读原文
标签: 农村改革 建筑资讯 城镇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