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城址有诸多讲究,需要将城市的水系渠道进行合理地安排,使雨水和污水迅速地排注入大河中去,以及特殊天气泄洪需求。那对于建筑而言,合理的排水系统,可防止房屋因为水堆积,减少损坏,延长建筑寿命。
地面防水
古建筑地面防水主要有抬高室内地坪,在台基上建造房屋,防止地面雨水浸灌,同时也减少了土中的潮气;改良地坪材料,使用石灰铺地、卵石铺地等,秦汉以后,以灰土做垫层,夯实后砌砖烧结的粘土砖。这种做法一直流传至今,仍在农村和简易房中使用。架空地板,在南方多雨地带,地坪先砌地垅墙,在其上铺木板,这种做法广泛且至今仍在使用。
在西南地区有“干阑”式建筑。中原一带则主要采取高台基的做法。高台基可以使建筑远离地下水位,使地面较干爽,并有利于纳阳和通风,是防止地面潮湿的简单有效的措施,为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古建筑还采用台基、柱子、地面等结构措施来防水。
屋顶防水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中,最开始最原始的挡雨便是利用屋顶,古建筑中的屋顶多采用在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木檩条、木望板上加铺各种瓦屋面等传统做法,利用高屋脊,大坡度,两边的坡度能让雨水落下。
常见瓦有筒瓦和仰瓦,瓦一片一片铺在屋顶上,缝隙再以灰泥抹住,防水效果便有了。屋顶是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也是最直接能遮挡的建筑构件,它与墙体、楼板共同作用围合形成室内空间,同时能够抵御自然界风、霜、雨、雪、太阳辐射、气温变化以及外界各种不利因素对建筑物的影响。
墙体防水
先秦以前,墙体多用防水性能差的版筑墙和土坯墙。据秦都威阳一号宫殿的发掘报告,当时壁面做法是:先在土坯墙上涂抹掺有黍(或粟)基的泥层(即瑾),厚3-4厘米,再用麦糠拌细泥抹平,厚1-2厘米,最后用白色石灰质材料粉刷,显然增加了墙面的防水性能。
古人是明白挑檐可以护墙,以达到减少因潮湿生病的目的。出檐深远一直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明清建筑中的拔檐砖和博风等墙顶构造也可以说是一种护墙措施。西南多雨地区,民居的土坯墙亦有“披蓑衣”,即在墙内每距一定水平距离夹有茅草披护墙面和砌加瓦片滴水线的做法。
古人在建筑房屋防水上有自己的智慧,虽然如今科技发达,房屋建造更现代化,但是房屋防水依然是房屋居住的重要措施。这些防水措施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古建筑的防水性能,也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中的智慧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