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网最会煽情的建筑
“情绪,其实对于我来讲,也是特别真实的东西,所有这些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也成为我设计的原点。”
—— 刘阳
2012年秋天,建筑师刘阳和徐丹在北京成立大料建筑工作室。他们从不强调设计理念,也不讲什么设计套路。而是始终提及情感与记忆,希望用率性的方式做出“煽情”的设计。
01
国子监胡同空间
国子监胡同36号是大料建筑的工作室,他们希望这里与胡同里的空间一样开放、多变。
设计不是废旧立新,而是慢慢积累时间印记的同时,包容新鲜事物,并将其重新组织后保留下来,让人们感知到。
设计保留了原建筑的房院关系和建筑尺度,甚至包括十几年前的私搭乱建,因为那也是当时人们胡同生活状态的缩影,是历史的一部分。
▲ 建筑局部
但是却用下部的混凝土框架和上部木框架结构形式,调侃而夸张地表达了新老的嫁接。
▲ 上下层关系
设计还保留了百年老宅拆出的青砖、十年私搭乱建的建筑物拆出的红砖,以及几百年古树留下的残根。他们都还在原处,留有原来的工艺和记忆。
▲保留的红砖墙
但是该建筑的建造应用了完全不同的技术。400毫米厚的空心墙,包含隔热和防潮,空调系统和给排水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老砖
胡同的历史是延续的,时间是发展的,不应该让它成为标本停留在某一刻,哪怕它足够美好。
其实原本这个设计之前还有另外两个版本。设计师正是出生并成长在北京胡同里的,他不断苦苦求索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胡同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呢?
30年前大家都在院子里边自己盖越来越多的房子,原来的院子就变成了窄道。
由于家里的空间小,大家把胡同里边当成家里的客厅。老头在胡同里下棋,小孩在胡同里玩。物理上的家很小,但大家心里的家很大。
这样的空间让整一个胡同的人都变得非常相熟。胡同这种比较外向的空间模式,也使这里的人们也变得外向。
而如今,胡同里停满了车,原来的公共空间没了。原来的杂院被整合成了一个仿明清的独立四合院,邻里关系变得陌生。这两种都不是设计师希望看到的。
设计师想看到的胡同的未来,是这里的居民有更多的居住空间,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很重要的是,要有院子,有邻里之间的很好的一个关系。
这才是北京胡同应该有的样子。直到设计师看到了胡同里的伸缩停车场,就有了设计的第一个版本。一个可以“上天入地”的房子。
▲ 胡同里伸缩的停车场为建筑师带来了灵感
它在平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比如当业主在上班时,就可以把房子沉下去,空出来的院子可供居民共享。
也可以把它升起来,每个房子都可以得到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还会出现一个大家都习以为常却往往忽略的场景,那就是一片片屋顶和大树交织的场面。
▲ 设计草图
那么邻里之间是不是就会有更多互动,它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貌似机器的房子,带来的不仅是对胡同既有社会问题的改善,更是对“无限”、时间,与“生命”的思考。它与胡同空间在“生命力”上是契合的。
▲ 设计思路:可以上升和下沉的房子
可惜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这个设计没能这样去做。但因为业主还是希望有更多的面积,上上下下的可以玩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B计划。
▲方案B模型
但一间“单室”,室内边界模糊甚至消失,一层层向上发展。我们试着使其静穆、宁静。
▲ 剖面图
通过一个没有墙的家,提醒着家庭成员们对每一个人的隐私、习惯、日常癖好给予理解。
从危险关系转化成日常礼节的过程是这个设计真正带给人们的变化。
▲方案B室内模型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它本身也是某种新的家庭情感孵化器,是我们对当代社会中胡同空间所带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变化的回应。
外向的空间,也许恰恰是相互尊重的开始。
而可惜的是,设计师为了跟胡同之间更多地互动,朝外开了一个很大的窗户,而这又恰恰成了2017年封墙堵洞的针对目标。这个已经完成施工图的房子又流产了。
于是有了C计划,也就是现在建成的样子,但功能已经从住宅变成了工作室。
▲最终建成的方案
城市管理者希望胡同是以墙的姿态出现,那么就做一面墙,一面百年老砖堆砌的墙。
而墙上的水平窗似乎把屋顶割裂开,使其下部的墙体更加独立。甚至必不可少的门,设计师也让它成为了“墙”。
▲ 沿街立面
而内部仍是一个单室,但更强调了梁柱的关系。两根柱子,分别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是他们共同撑起的室。
▲力的平衡
男人站在室的焦点上,形式感强烈,像汉字一样有力。而女人稍远,半依靠在墙边,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倒下。
在我们看来它代表着"平衡",无论多少不同的材料和构造的堆砌,最终都在梁柱的力间寻得了平衡。胡同空间的生态亦是如此,那棵柱就是邻居间的善意和尊重。
现在看看,这虽然是一个新建的房子,但是好像已经盖好了50年一样。似乎见过却又陌生,可能是来自未来的回忆吧。
02
北京一舍山客栈
“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和你一起变老。”
这是一个感受流逝的时间,享受漫无目的的休闲生活的地方。
客栈位于皇陵宝地“明十三陵”旁边,距离北京只有一小时车程,方便客人在热闹的城市生活和闲静的隐居生活间摇摆。
▲基地环境-上风上水的皇陵宝地“明十三陵”旁边
即使在雾霾的日子里,你仍然可以看到这里的蓝天。
这里有完全独立的,相连的两个小院,西院用来煮饭吃饭,东院用来住宿。
厨房的屋顶,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形式。其中一侧朝向院子,每一扇窗户都可以完全打开。屋顶的另一侧微微翘起,对着远山。
▲向院子开放的厨房
早上,太阳从大山后面慢慢升起,透过一排玻璃高窗,照进厨房。在这里为家人准备一顿早饭,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清晨的厨房
这里没有现成的饭菜,而是供应新鲜的绿色食材,我们鼓励家人朋友一起做顿大餐,这个过程比结果要享受得多。
一段情感交流的时光,“谦让”“包容”“热情”等美好的情感和故事渐渐被激发出来。
▲岛式厨房布局
这里的厨房没有躲在犄角旮旯,更不是通常印象里的脏乱差形象。而是充满阳光的,像舞台一样,全部开放,朝院子展开。
岛式厨房布局让大家面对面聚拢,其中操作台也脱离了墙壁,设计成像壁炉一样的岛台。
人们不仅可以面对面地围拢在一起,也使得大厨可以站在“舞台”中央,面朝家人,光鲜地享受羡慕和赞美。
厨房是中国家庭交流的重要场所。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当母亲/父亲在厨房做饭的时候,你会很自然地对他说一些平时不太敢表达的话。
有了这样一个“舞台”,一家人都会有一个很放松的状态。
▲ 远山带来的悠然诗意
而高窗框入的远山,也给这出戏添了几分悠然的诗意。
▲性格不同的各色院子
这里没有标准的酒店客房,而是5个完全不同的独院套房,有的面山,有的近水,有圆有方,像几个性格不同的大玩具,散落在高台上。
人们每次来都可以尝试不同的体验。
▲丰富的院落空间
这里客房之间并没有绝对隔离,而是通过多层院子的交叠,院墙的开洞控制,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模糊了客房间的界限,也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民宿里几乎看不到玩具,却到处都是好玩的地方,留给孩子们自己去发现。
大人在屋里安静地看书,抬眼发现孩子在窗外玩泥巴,孩子在迷宫般的院子间跑闹,也能时刻感受到父母跟自己在一起。
在这里,并没有宏大叙事的建筑空间,也没有昂贵繁复的材料做法,就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砖和木。
▲当地的木头作为材料
我们只是进行了一些尺度和形式的调整,以及种植屋面爬墙植物等让建筑或退化或异化的手段。
使人和光和风,和山和水的体会更真切些,希望会形成舒缓、朴素、温和的空间氛围。
▲抬眼便是天,仰望感受蓝天
人们生活在这里并没有那么多目的性,可能感受到的东西反而会多一些吧。
没头没尾的,慢慢浪费的时光——不知道会怎样,但我们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03
悉它之所宠物殡葬
项目为宠物生命纪念空间,是一个在宠物离开主人后的提供怀念、告别以及处理后续事务的场所。
场地面积不大,约100m,分为上下两层,功能排布也相对纯粹简单。一层主要承担接待、盥洗、文创产品陈列等事务,二层则为两个告别空间。
设计初衷是拒绝大面积的悲伤与丧气告别的场合,或许也有可能是温暖平静的。
于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更倾向于柔软的质地,选取了大量的毛毡、薄纱织物、地毯等材料,使场地更加静谧安定、柔和轻盈。
接待区被环形的幕布环绕起来,隔绝出一个独立的空间。
在这里,主人等待宠物遗体清洁完毕,亦可以接受心灵疗愈项目或开展业务咨询。
▲一层产品展示区
为节约使用面积,将展陈架结合墙体布置,方便纪念文创产品的展示与陈列。
走上楼梯,就到了真正的告别空间。
我们同样选择了织物进行间隔。落地薄纱沿“之”字形布置,宠物主人需要穿越层层叠叠的薄纱才能够走进朝向阳光的告别空间。
▲ 层层叠叠的薄纱
在天花板设置可升降的搭布,我们把它想象成一朵轻盈的云,宠物就躺在那上面。
随着主人的走近,搭布缓缓下降,直至落到地毯上。主人与宠物可以最后一次一起躺下,和从前的许多次那样。
▲ 掀开薄纱一步步向你走来
▲ 谢谢你带来的快乐
房间另一侧布置了尺度更小的告别空间,植物与仿真植株结合布置,郁郁葱葱影影绰绰,但却大大降低了照料成本。
起伏的山坡形状置物架被用于放置寄存的宠物骨灰,各种形状可爱的罐子错列其上,没有阴森,只剩温馨,就像那些毛茸茸的朋友生前带给人类的感受那样。
▲ 被安置纪念品的台面
它们是宠物,是家人,是朋友。
结语
通过建筑语言表现出“午后,大树下,人们三三两两,聊天嬉笑,享受阳光和恬静。”以上,这一幅怡然自得、朴实而无华生活画卷是大料建筑一直以来的建筑理想和设计初衷。
大料建筑最关心的是情感和记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本真的生活状态逐渐在消逝,因此大料建筑就是想要将这份温情与埋藏在内心的情感通过建筑再次焕发而出,使现代生活再次充满旧日温情。